測繩萬里路:一名高原測量員的匠心之旅 |
||||
|
||||
自重慶蟠龍于氤氳雨幕中校準第一根測繩起,至贊比亞卡夫拉夫塔在赤土驕陽下復驗首組坐標,再到當下于西藏高原凜冽寒風中緊盯著全站儀屏幕——五載春秋已逝,足跡遍布三大洲;歷經三代儀器更迭,三度丈量山河變遷。 第一章:雪域初征——于高原的律動中學會穩立 四月的藏北高原,殘冬尚未退去,冷意徹骨。當越野車駛過海拔4000米的埡口,綿延的雪山映入眼簾,然而接踵而至的卻是胸腔的悶痛,仿若無形之手緊扼肺葉,每一次呼吸都帶著如冰碴般的艱澀。抵達項目部的首個夜晚,劇烈的頭痛遠超預期,太陽穴好似被螺絲刀用力擰緊。耳鳴從微弱的嗡鳴聲逐漸變為密集的鼓點聲,與窗外呼嘯的北風交織在一起,奏響了這片土地的“歡迎曲”。 “熬過去便會好轉”成為彼時唯一的信念。白天負重攀爬,僅僅二十步便需扶著石頭喘息。陽光刺眼,指尖卻凍得僵硬麻木。在輾轉難眠的寒夜,總會憶起重慶蟠龍那溫潤的青翠山巒、草木的芬芳,以及那碗能撫慰疲憊的深夜麻辣面。在此處,連飲水都需屏息細啜,唯恐嗆咳引發更劇烈的痛苦。 轉機于第三周的狂風午后降臨。三腳架在呼嘯的狂風中搖擺不定,協作隊的藏族大哥見狀,未發一言,屈膝下沉,以血肉之軀抵住冰冷的架腿。藏袍粗糲的下擺掃過碎石,他穩如泰山般說道:“在風中架設儀器,要像坡上的牦牛一樣,將重心向下沉!”近半小時的穩固堅守,直至數據確定。起身抖落塵土時,腰間轉經筒輕輕作響,他說:“你們修建導流洞,是給雪山開辟活路。幫把手,是理所應當的。”那掌心的溫度透過儀器背帶傳遞過來,勝過所有的取暖設備,耳鳴竟也悄然停止。原來高原反應并非刁難,而是大地無聲的教誨:唯有并肩攜手,方能在狂風肆虐之地穩固扎根。 第二章:冰火熔鑄——數據背后的生命分量 導流洞勘測,方顯高原工程的真正考驗:洞外狂風如刀割般凜冽,洞內寒氣透骨,鏡片反復凝結霧靄,需揣在懷中用體溫驅散;破碎巖層隨處可見,架設儀器前清理碎石便是對體力的考驗,久蹲起身時的眩暈已成為常態。然而,真正震撼心靈的,是每一個“毫米”背后所承載的生命之重。 在重慶蟠龍,計算的是抽水蓄能的精準落差,關乎機組日夜穩定運行;在贊比亞卡夫拉夫塔,關注的是供水管道的精細坡度,決定著萬千村民能否暢飲清泉;在這片雪域高原,導流洞的每一組坐標,都連接著融雪江流的命脈——汛期確保導洪安全,旱季保障水源灌溉,下游的青稞田、牧民的氈房家園,皆依賴這條“水脈”的暢通守護。 洞口軸線測量時,強烈的紫外線將儀器屏幕炙烤得蒼白一片,讀數瘋狂跳動。我俯身調試,汗珠滴落在鍵盤上。協作隊的洛桑師傅默默走上前,解下那散發著酥油氣息的藏藍圍裙,輕輕覆蓋在儀器上,瞬間屏蔽了直射的強光。他咧嘴一笑,臉上的皺紋嵌著搬運鋼筋留下的鐵銹,說道:“烈日也在欺負它呢。”凝視著恢復穩定的數字,猛然想起他清早的低語:“家中的牦牛群,就在河谷下游。”那一刻,頭痛的余波仍在,但按下確認鍵的指尖,卻帶著前所未有的力量與堅定。原來測量數值的意義,并非孤立存在——它熔鑄著圍裙的溫熱,牽系著河谷間悠閑的牦牛群,更承載著高原同胞質樸而深沉的祈愿。 歷經高原歷練的隊長,耳廓早已被寒風刻蝕出滄桑的痕跡,卻能在蜂鳴聲中辨別出“0.1毫米”的細微差別。跟隨他的身影,見證過無數場景:在寒風中搓揉凍僵的手指以精準繪制圖紙線條;雖語言不通但眼神堅定,通過比劃傳授測量規范。他說:“高原上的數據,須比經堂的經文更容不得絲毫差錯。”此情此景,令人刻骨銘心:雪域的功績,并非依靠蠻力取得,而是將“精準”二字鑄造成對生命的虔敬與執著。 第三章:丈量無疆——從山河經緯到心靈感悟 五載光陰的磨礪,腳底的硬繭比校準過的銅錘還要堅硬。直至駐足于西藏經幡飄揚的高原,方才深刻領悟:我們丈量的,豈止是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起伏脈絡?更是走出國門后,需以精誠之心與世界交流的每一寸熱土。 初到重慶蟠龍時,“精準”不過是將誤差控制在毫厘之間的技術目標;遠赴贊比亞曠野后才明白,測量儀的鏡頭深處,還需映照出黑人兄弟對清水的渴望目光——項目通水的瞬間,他們粗糙的手掌摩挲著管壁,眼神熾熱,與此刻洛桑師傅談及牦牛群時的眼神如出一轍!無論是蟠龍的基點坐標、贊比亞的水準標尺,還是雪域的全站儀棱鏡——我們舉起的,從來不是冰冷的器械,而是承載著不同膚色、不同文化土地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。 雪域之夜,熟悉的耳鳴如期而至,卻不再令人痛苦難耐。它成為了忠誠的旅伴,低語著重慶雨霧中測繩的刻度印記,贊比亞烈日下卷曲的圖紙邊緣,高原寒風中凝固的書寫瞬間。五年的征程,從“會測量”邁向“懂測量”,其區別并非全在于技法的精進,而在于靈魂深處的覺醒:中國工程師的腳步,既要丈量祖國的湖海山川,亦應邁向更為廣闊的世界。建設者的初心超越國界,正如導流洞旨在引導融雪流向所需之處,我們的專業技藝,亦應流向亟待改變與發展的遠方熱土。 藏族大哥親手種植的格桑花悄然綻放,紫紅與純白相間,在勁風中搖曳著生命的堅韌。他說:“根深,才能致遠。”五載的跋涉,跨越平原與高原,連通海內與海外,最終悟得:測量人的路途永無止境,恰如手中的儀器,既要精準校準大地的經緯,亦要為世界這張宏大拼圖貢獻更精確的刻度。測量人筆下描繪的,絕非生硬的邊界線條,而是寫給大地的“和解書”——為華夏故土,亦為天涯友人。而那些與高原反應搏斗的晝夜,跨越千山的足跡,終將在歲月深處凝結成一句箴言:雙腳丈量的土地有多廣闊,胸襟容納的天地就有多寬廣。 雪域高原的數載時光,宛如一把精密的水準儀,不僅清晰地勾勒出我一路攀登的足跡,更精準地丈量出職業生涯的厚重與意義。 |
|||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
|